编者按:本文转自公众号接招,作者方浩,悉地网经授权转载。
春节前后,各大互联网上市公司陆续公布了最新一季的财报。用户增速下来的,说自己营收还不错;营收增速下来的,说自己利润还不错;利润降下来或者继续亏损的,说自己研发投入高;门门不及格的,则在强调59分的含金量。
大家不是在秀成绩,而是在比惨。增长乏力,是这届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共同难题。
上一季度,阿里的营收增速首次降到50%以内,这还是BAT中最晚进入这个区间的;小米、美团的增速在上市之后已经降到100%以内;京东、网易的营收增速是30%上下;即使疯狂如拼多多,最新一季的营收增速已经降到379%,很快吧?半年前上市后的首份财报,这个数字是2489%。
营收增长乏力的背后是用户增长乏力。几乎每一份财报,都在淡化新增用户,而用户增速是这些公司上市前获得高估值的核心指标。在一级市场里的拿手好戏,到了二级市场成了累赘。
而无论是用户增速还是营收增速,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正在向传统企业看齐。
根据wind资讯数据,2018年3555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1.9万亿元,同比增长12.43%,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.91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45%。
毫无疑问,互联网公司的增速趋势正在向传统企业靠近,而随着互联网红利期的结束,这个趋势可能是不可逆的。
互联网公司与传统企业的一个区别是,前者先做规模,再谈赚钱;后者大多数时候是一边赚钱一边做大规模。正因为如此,在一级市场里互联网公司与传统企业的估值标准是不一样的。
但从一级市场进入二级市场之后,就不存在互联网公司与传统企业之分了,只存在赚钱的公司和不赚钱的公司之分。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,一级市场讲用户获取能力的成长性,二级市场讲赚钱能力的成长性。规模效应、赢家通吃是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的共同打法。
问题在于,传统企业是前期投入成本高,然后通过折旧、摊销,很容易把净资产收益率拉高,所以只要产品或服务可靠,无需烧钱、无需补贴就能躺赚。
但互联网公司竞争的本质是流量争夺,有用户增速就有收入增速,用户增速慢收入增速也就慢。表面上看互联网公司的增速比传统公司高很多,其实高速的背后的持续的流量成本投入。拼多多最新一季的营销成本同比增长约700%,而收入同比增速是379%,说明获客的成本越来越高。
从长期来看,中国互联网大小巨头的用户增速会持续降低,而在用户增速降低的背景下,收入还能高速增长,这种局面在过去20多年的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。
所以,在赚钱这件事上,互联网公司与传统行业越来越趋于一致:回归基本面。此前,互联网公司只是完成了获取用户的商业模式构建过程,但并不意味着完成了变现模式的构建。营收增速最终要靠实打实的生意。
一个误解是,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一级市场获得的高估值,理应在二级市场得到进一步延续。过去两年,很多超级独角兽在上市前的高估值,其实已经包含了二级市场的溢价;换句话说,即使没有上市,但那么高的估值也是一级市场非理性哄抢的结果,本来在二级市场才会有的价格,提前在一级市场炒起来了。奉子成婚,以为收的份子钱可以Double,想得美!
所以说,这两年独角兽们上市后的股价缩水甚至破发,其实是在挤水分。挤掉的不仅是股价,还有浮躁。但不要以为目前还没上市的公司可以避开这个问题。早上市的可以倒逼改革,晚上市的可能还是温室里的青蛙——更有可能是桑拿室里的青蛙。
除了增速在向传统企业靠近,中国互联网巨头们其实早在规模上就已是传统企业了。无论BAT还是TMD,员工都是3万起步了,这些以高科技范儿自居的公司,首先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才对。何况码农的时间真没有菜农自由。正常情况下,他们的头发也没有菜农多。
过去一年,各大互联网公司先后进行了组织变革。表面上看,是应对下半场的战略调整。其实是高速增长之后遇到管理瓶颈——传统企业一路都在解决的问题,互联网公司到最后一站式解决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?以往传统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请来麦肯锡、IBM做战略咨询、组织变革、流程再造,一年一小调、三年一大调。但互联网公司从一开始只相信互联网思维、相信无边界的增长,看不上传统行业的组织进化方式,到最后才发现,每一步都不能少,每一步都算数。
“旧的护城河正在被填平,而新的护城河比以前更难预测,所以事情正在变得越来越难。”对于当下中国互联网大小巨头的现状,查理·芒格的这句名言再合适不过了。
用户增速越来越不像互联网公司了,营收增速却越来越像传统企业,这是这届互联网巨头的普遍困境。当然,它们更像传统企业的地方还在于,互联网下半场要重塑传统行业。传统两个字看上去是包袱,其实也是机会。
本文(含图片)为合作媒体授权悉地网转载,不代表悉地网立场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如有任何疑问,请联系editor@cyzone.cn。咨询微信客服
0516-6662 4183
立即获取方案或咨询top